中国药科大学胡庆华团队在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期刊发表嘌呤能受体介导的GPCR偏向性信号相关综述

发布时间:2025-02-07 来源: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浏览次数:10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胡庆华团队在药学学科顶尖期刊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发表了题为Attributes novel drug candidate: Constitutive GPCR signal bias mediated by purinergic receptors的相关综述。我校2022级博士生尹力、2023级硕士生倪可馨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胡庆华教授和周梦泽助理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能够通过G蛋白依赖性或非依赖性途径传递信号,这是由于受体和配体的构象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偏向性信号传导。这一概念认为,配体在受体激活后可以选择性地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促进下游信号沿着优先的通路传导。偏向性激动作用使得开发能够优先激活治疗相关信号通路的配体成为可能,同时减少靶向相关的不良反应。作为一类位于细胞膜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腺苷和P2Y受体的嘌呤能信号调节剂的发现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许多针对嘌呤能受体的临床前药物候选物由于疗效有限和/或严重的靶向不良反应而在临床试验中失败。为了克服将配体转化为临床应用时通常遇到的关键障碍,新的研究重点转向通过外源性激动剂/拮抗剂和别构调节剂调节嘌呤能受体功能,以利用偏向性激动作用。

该文从嘌呤能GPCRs和偏向性配体的构象变化角度对嘌呤能偏向性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嘌呤能受体的分类,并详细描述了其功能特点,特别是在细胞内信号传导中的作用。详细讨论了嘌呤受体GPCRs的结构特征以及其激活机制,包括跨膜结构域的构象变化以及与G蛋白的耦合过程。对嘌呤能GPCRs的激活和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偏向性信号传导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在药物开发中,嘌呤能受体上具有治疗相关性的偏向性激动/抑制作用(图1)。

图 1.嘌呤能 GPCR 的结构与其偏向性信号转导的关联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82304506823738878237372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2022M723513)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harmthera.2025.108802

(供稿单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药学院,撰写人:姚嘉仪,审稿人:刘帆)





关闭